
北极四圣亦称“北极四圣真君”、 “北方四元帅”,包括天蓬元帅、天猷元帅、真武将军以及黑煞将军。道教护法神将“四圣真君”的崇奉,起于隋唐以后,宋代神霄派则将“四圣”与“雷部”归结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太上三洞咒经》称其为:天蓬紫微大帅万神祖宗、天猷副元帅游行太空、黑煞将军尧火斩凶、真武角将乞水玄酆。宋代以后,黑煞将军为“翊圣保德将军”所取代或合而为一,称其为: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真武灵应佑圣真君。
《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北极紫微大帝统御三界,掌握五雷,天蓬君、天猷君、翊圣君、玄武君分司领治......”可知,北极四圣为北极紫薇大帝手下的四位大将。
北极天蓬元帅是四圣之首。他“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钺斧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于正道。”《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台卿,别有神局,是阴治之有司,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阴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举仙官为任,使拯治阴魔,禁御万杀,承阳宣化,保宁山川,生育万汇,皆荷道化。”同书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剑,领兵吏三十六万骑,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剑,乘北方太玄煞气、黑气,气中有五色气,从空降坛。”《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亦述天蓬英武仪貌:“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
考“天蓬”一名,本为星宿神之称。《道法会元》卷一七二说:“北斗九宸,应化分精,而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辅、天英、天内、天柱、天心、天禽也。谓顺支辰,总御阴阳,契合天地,主张造化,乘三明以应四时,随月建以定八节,历九宫也进退。”即是以天蓬为北斗九宸之首辅,主四时八节、阴阳造化之政。
道书中首载天蓬者为《上清大洞真经》卷二,但已演变成为道教存思之身神。文中曰:“次思赤气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过,结作三神,一神伏如天蓬大将,二神待立。”并附有存思图,其天蓬大将双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其形象和善可亲,乃人体脑部泥丸君的化身。《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北斗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宫中有帝席,魂神魄灵,分化列位,隐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事见《上道禁经》、《三匝斗内文》及《紫庭秘旨大洞天书》也。”凡欲修持天蓬大法,“须平旦入室朝修,未出户之时,以净水一钟,安神尺于水钟之上,俱置天蓬元帅真形前。次安九天宝印,在水钟下。然后二手结元帅印,存见五脏分明,六甲五脏分明,六甲六丁待卫。次存九晨自北方玄虚中来罩兆顶,紫气出于泥丸后户。盖于泥丸中有天蓬大元帅,长九尺,存之分明良久。先叩齿九通,念净天地神咒。又叩齿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过。毕,再叩左齿,撞天钟;后叩右齿,鸣天磬;次叩中间二齿,击天鼓,各七通。然后微咒之,务以数多立限,若至万遍,功德满足,邪鬼魔精凶恶妖怪,闻名即去,万病千殃,传言即愈,能令枯木生花,竭水涌泉,破五鬼疫疠,降六天故气,半天五酉、山魈妖狐,随咒绝其影响矣。用印封锁鬼洞,伐戮蛟螭,通达章词,无截遏之侮,吞佩贴镇,有起死之功。”由此看来,这位天蓬元帅不仅可以养护身心,亦是辟鬼驱邪的猛将,于是从北斗星神、泥丸身神演变成为道教神系中的第一护法,影响随之愈巨,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钟、天蓬神尺、天蓬大法遂流传千年,威力甚大。
北极四圣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条厄四圣妙经》说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领天罡之次帅,列下土之诸侯。”“上佐北帝,下临九州,肩生四臂,项长三头,身披金甲,手执戈矛,云随步发,海逐身流,红光杳杳,紫气悠悠,雄风,猛雾飕飕,真气宛转,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岳巡游,金童鼓吹,玉女歌讴,名列金阙,位镇丰幽,苍禽狮子,巨海蛟虬,三十万兵,从我周游,逢妖即斩,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无休,降临福气,涤荡无忧。”《道法会元》卷一七四谓其主治元景丹天府,领玄都蛟龙金龙驿吏万千,执印施符,救助万民,“气浊者以印上之,灵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镇山川大泽魔鬼群集之所。”《太上三洞神咒》卷五亦曰:“紫微之敕,运动灵文,降行天地,帝君天蓬,紫微大帅,万神祖宗,天猷副帅,游行太空。”
四圣的第三位是翊圣元帅,亦名黑杀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妙经》说北极翊圣黑杀大元帅,“天庭位列,总三洞五雷之号令,掌八天九地之权衡,悯造化之枢机,僚真仙之将吏,无邪不断,何鬼敢当。摄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华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杀咒》曰:“走符摄录,绝断鬼门,行神布气,摄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将军,雷公霹雳,电激风奔,刀剑如雨,队仗如云,手把帝钟,头戴昆仑,行绕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许拒逆。”《道法会元》卷一七五谓翊圣元师主治元照灵虚府,有元照灵虚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传世。《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上收有上清黑杀神符,并曰:“若黑杀真君闻龙蜃触符,即亲下伏之,若渡江海,用纸书佩之,不受水厄,大辟水怪,亦能镇宅,除灾驱怪。”
这位翊圣元帅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为护佑宋室的大神。据王钦若《翊圣保德传》记载,建隆初年(960年)太宗命于终南山中筑上清太平宫,每逢三元、诸圣诞节,致醮祀神。于是翊圣真君经常降临,为人祛殄驱怪,灵验不可胜纪。故官吏民众不远千里,“或驰诚遥祷,或斋洁朝拜,以祈真受,时有所闻。大抵多随其性习,加以训助。人臣依于忠,人子依于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贪酷者警以要道,词甚平易,颇叶音韵。”如降言曰:“尽力事君以为忠臣,浊财勿顾,邪事莫闻,整雪刑狱,救疗人民,动合王道,终为吉人。积愆为咎,必有沉沦。众生本无形之性,配有形之躯,旷劫以来,不能自悟,自有无极世界不夜之乡,混合太虚,杳冥同理。”凡此类降言,内容涉及广泛,有讲修心观空,有论炼气养生,有劝善君臣民众,充分显示了道教度人济世的一贯作风,故甚得朝野上下的信仰与祭礼。
北极四圣的最后一位即真武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谓他乃“虚危分宿,壬癸孕灵,化身自金阙之尊,居位极玉虚之奥。玄妙极至,奚止于辅正除邪;正一所生,岂但于消魔护国。
保劫终而制劫始,护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备德。”其《真武咒》曰:“干元有将,顶戴三台,披发圆象,真武威灵,助吾大道,龟蛇合影,身如山岳,四气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剑树,手执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见吾为血,化为紫尘,魁罡正气,是吾本身,天符通现,大保乾坤。”随着民间对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与高涨,真武元帅后来又升格为玄武大帝、玄天上帝,成为与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如《北帝说豁落七元经》、《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北帝紫微神咒妙经》、《上清北极天心正法》、《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北方真武妙经》、《玄天上帝启圣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等。《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紫微敕遣咒”曰:“紫微有敕,命魔摄凶,翻天撼地,震动虚空。琼魁元帅,天威天蓬,威灵气焰,万神祖宗。明元副帅,天猷天雄,自号赫奕,诸天齐功。翊圣大神,天灵太冲,内讳招摇,斩邪灭踪。真武大圣,天武天童,内名玄武,严摄北丰。北极四圣,显灵威雄,下游尘世,上登玉隆。”
重庆大足地区珍存的道教石刻中,舒成岩第三号窟为紫微大帝窟,凿造于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一大帝,面西端坐于双头龙靠椅上,坐身高1.30米,肩宽0.40米,他头戴平顶通天冠,头两侧垂香袋护耳,身着圆领宽袖袍服,项下佩方心曲领于胸部,双手在胸前捧玉圭,两足着云头靴搁于方形踏几上,面慈无须,此即为紫微大帝。在主像的左右二侧,各立一护法神将,身高 1.45米,均头戴束发金冠,冠侧有绳系于颈,身着铠甲,横目怒目。
左神将三头六臂,面容狰狞,其左上手执帝钟,右上手举一兵器(残);中二手在胸前捧住一法印;左下手置于一龙头的双角上,右下手执一方天戟,戟尖有红缨下垂。右神将为一头四臂,面黑如炭,其左上手举一法印,右上手执钺;左下手握一绢素,右下手斜持宝剑,又有一龙蹲伏其右脚旁。这就是四圣元帅中的天蓬(左)、天猷(右)元帅。
在石门山第十号三皇洞(原名圣府洞),亦为南宋石刻。主像有三,面南端坐于双龙头靠背椅上,中央主神,头载平顶通天冠,冠侧有香袋护耳,内着圆口荷叶边中单,外罩宽袖大袍,项下系方心曲领,双足着靴,踏于方形几上,双手于胸前捧玉圭。容貌年轻英俊,其造型、服饰与舒成岩紫微大帝像十分相似,此当为紫微大帝。在紫微大帝的右侧当为玉皇大帝,其脸形长方,颌下有须;左侧当为后土地祗,亦呈庄严端相。在紫微大帝头部上方的岩壁上,一字排列着三个小圆龛,每龛内各有一天尊坐像,这就是道教最高的尊神——三清道祖。主像两侧左、右壁前,各立一位护法神将,身高1.94米。二神面目狰狞,头戴束发冠,身披胸甲,脚蹬战靴,披帛绕体下垂。左像为三面六臂,其左上手举法印,右上手握帝钟;左中手在傍执弓,右中手握二箭置胸前;左下手抓住一龙的左角,右下手拄宣花斧于体侧。右像为三面四臂,其左上手于胸前持物(残),右上手于腹前拄剑(残);左下手反执一长矛,右下手握拳砸于一龙头上。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天蓬、天猷元帅。
此外,左壁尚有六尊立像,其中第五像眼瞪目张,额敕束发箍,脑后有双飘帛上拂,身着铠甲,左手牵右袖袍,右手在腹前仗剑,赤足立于一龟背上,龟左侧有一蛇盘曲,十分明显,这是四圣中的真武元帅。其余的五尊造像皆着官袍朝服,形容端庄严肃,如上朝面圣之状,则当为五斗真君。惜右壁造像无乎全毁,但亦可推测当为翊圣元帅与五星真君,以与左壁诸神相配。在左壁的上层,还有二十八尊较小的造像,一字排列,即当为二十八宿星神,亦属雷部诸真。《太上三洞神咒》卷三曰:“仰启皈命天蓬将,摧碎群魔大力神,严驾夔龙降道场,赫奕威光动天地。二十八宿明星主,三十六部大神王。手持金剑斩妖精,掌持宝印除凶魅。帝钟摇响震天宫,驱雷掣电走纷纭。”大足石刻中的这几组道教造像,已有八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其题材丰富,造像精美,系统完整,神系清晰,且与众多道经所记一一吻合,十分珍贵。尤其是紫微三帝、北极四圣的造像,是道教雷法的神圣道场,凡研究、修持雷法者,皆当朝拜顶礼之。

-
告各位同胞书
今在网络中,时常遇到被外道或 民间打着道教旗号的江湖术士蒙蔽和迷惑的人,内心思绪万千,道教历史悠久...
-
中国道教的地域性差异
近年来,在各类全国性的宗教抽样问卷调查中,已经注意到中国宗教分布在地域上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
-
生命文化的现代诠释
近日,生命文化与休闲养生高端论坛在中国休闲养生之都安徽省休宁县举行。此次论坛以专题演讲与开放对话的...
-
也说美国“道长”的俗与不俗
中国的道观寺庙往往藏于名山大川,相比之下,美国的教堂大多林立在人口稠密的乡间小镇和城市社区。教堂的...
-
明师难得与隐师易遇
修道的人都知道明师难得。明师贵在一个“明”字,不仅明理,更是一个光明之人,他的身心性命的光明能照亮...
-
访道记
按语:《访道记》原名《访道家常话》,是我2010年八月初甘陕访道归来所写,贴出八篇后招来某些博友的...
-
关于崂山明霞洞和它的传说
明霞洞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2年),起初巨石下面有一天然洞穴,当朝晖初露,夕阳欲坠时,霞光千变万...
-
道教七十二地煞的传说
七十二地煞是指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而这个词以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亦用以表示数量多。星...
-
道教三十二天的传说
东八天帝(左)和西八天帝(右) 道教称东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二天。 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
-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勾陈大帝”、“天皇大帝”,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三清”“四御”系...
-
城隍传说以及城隍信仰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
-
各地城隍流传的故事
上海城隍霍光的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年大旱,上海金山一带的农田干得开裂,田里的禾苗都快要枯死了。农民...
-
天罡护体功
应各位气武爱好者的强烈要求,将秘不外传的天罡护体功整理出来。本功上功快,得气猛,7至10天手掌有气感...
-
武当蛇形剑
龟蛇是武当道教的奉祀神灵,也是传说中玄武神的象征。蛇形剑是武当剑术中的精华,它是一路鲜为人知的内家象...
-
武当派的站桩功
站功:站功俗称为站桩功,也称为无极桩功或无极桩,混元桩,浑圆桩。站桩目的是为了练内功,内功的形成主...
-
硬气功的修炼方法
各派硬气功的修炼方法或简或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功效大多差不多,而且都不外乎呼吸、异引、排打、发...
-
松溪童子功
童子功又名桶子功,它是武当松溪内家拳的内壮功法之一。此功法系李良鸽先生所传,它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对...
-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
-
道家养生之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
-
老年人气功修炼中按摩的...
老年人气血已衰,在气功修炼中,以按摩来辅助筑基,防偏纠偏,以至提高功力,可谓相得益彰。 调和阴阳,...
-
道家养生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
-
道家养生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
-
道家养生之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传统养生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 动作的设计,都...
-
道家养生之大雁功
(一)基本要求起式时身体直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头微上顶,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内向...
-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张角(140-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
-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
-
帛和与他的帛家道
帛和又名护,字仲理,东汉益州巴郡(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人。曾到隆虑山,今河南林县西)学道。又到...
-
万古丹经王魏伯阳
道教在东汉草创阶段,从朝廷到民间,都因他和养生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向往之。养生术主要是指炼...
-
嗣师张衡
嗣师张衡(?-179年),字灵真,道陵之长子。东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
-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
-
近现代道教介绍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
-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
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讲座开始之前对王教授做了简单介绍:他是最近二十年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界的杰出学...
-
解析近代北京寺庙的类型结...
寺庙是宗教社会主要的建筑实体。近代京城承袭千年古都宗教文化的遗产,儒、释、道宫观寺庙众多,为全国都市...
-
开封近代著名道长记略
李礼冠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祖上虽是官宦人家,但至李礼冠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仅温饱度...
-
教派人物陈撄宁
陈撄宁道号圆顿子,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
-
教派人物刘名瑞
刘名瑞(1839-1932)全真道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顺天府宛平县人。字琇峰,号盼蟾子,别号敲蹻道...
-
道教门派
历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史上还有正一宗(祖師张道陵)、全...
-
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
-
武当山道教教派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
-
道家正一派
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
-
道教宣真派
道教宣真派又称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
-
道教蓬莱派
道教蓬莱派,亦称三丰祖师蓬莱派,属全真支派,相传创派祖师为吕洞宾与张三丰。蓬莱派的最初创派情况已经...
-
天下都城隍帝庙
天下都城隍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县城东南25公里西火镇城隍岭(原名天紫岭)上,经唐、宋、元、明各朝皆...
-
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西晋时...
-
镇江三茅宫
1995年8月15日,位于辛丰镇横山凹道教圣地三茅宫内,香烟缭绕生辉,钟鼓磐鼎齐鸣,10多名道士身披...
-
苏州穹窿山上真观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许多美...
-
道教领地之北岳恒山
很久以前已听说恒山 ,那是源于中国五岳的美名。对于一个不爱爬山的我而言,小山尚算一个挑战,更别说这...
-
长治市玉皇观
玉皇观位于长治市南宋树,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山门为五层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