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撄宁道号圆顿子,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典。十岁读《神仙传》,即萌生学仙之念。稍长,考中秀才。因患痨疾,从叔祖学医,同时试做仙道工夫,逐渐恢复健康。1905年考人安徽高等法政学堂,两年后痨疾复发而辍学。1908年起,为了学习养生方法,他离开家庭四处求师,得到一些丹法口诀,然未遇深谙丹道之炼师,怅然而返。1912至1914年,住在姊丈乔种珊家,日往上海白云观通读《道藏》,遂探得道教丹术之底蕴。为了有所比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阅读佛经。旋赴北京,寻访高道,未遇。1916年陈撄宁由京返沪,与西医师昊彝珠结婚,夫妻二人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1922年至1932年,陈撄宁与同志数人在家中进行了数百次外丹试验,终因军阀混战和日寇侵沪受到破坏,未获最后成功。1933年,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扬善半月刊》被迫停办。1939年,张竹铭医师又创办了《仙道月报》,陈撄宁仍为主笔之一。1941年夏,该刊又因上海局势险恶而停办。此后,陈撄宁仍然坚持仙学的研究,并传授弟子。1953年,浙江省政府聘请陈撄宁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秋,道教界人士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被邀请为筹备委员。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文革期间,中国道协被迫停止工作,陈撄宁深为抑郁惶恐,心力交瘁。1969年5月25日,陈撄宁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89岁。
易心莹-著名道教学者,第一、二届中国道协副会长。易心莹,道号理伦,俗名良德,字综乾。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遂宁县老池乡双河口一农民家庭。兄弟六人,行次居末。自幼体弱多病,因常闻长辈讲道家有强身保国之术,遂锐意向道,于1913年弃家,只身至青城山天师洞为道徒,拜全真龙门派碧洞宗魏松遐道长为师,时年17岁。道观中行师徒传承子孙制,诸老道长见他过于浑噩忠厚,讷讷寡语,皆不欲收为弟子,因而留庙劳作。年余,家中探知其踪迹所在,其兄到青城山促同返家,心莹行自半途私遁,到成都青羊宫二仙庵蚕桑传习所作杂工,又历年余。1917年,常道观(即天师洞)魏松遐道长去二仙庵,见心莹不辞劳苦,坚志学道,感其虔诚,将其带回天师洞,收为弟子,心莹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道士。时常道观住持为彭椿仙大师,方图振兴教务,鉴于道众文化素质太低,乃命心莹束修往本山朝阳庵投拜吴君可门下读书。吴君可固儒而深于道者,心莹锐进不已,得涉猎经史,茅塞顿开,旋回观作导游。1926年成都名翰林颜楷游青城,住天师洞,见心莹勤学好问,益加奖掖;住持彭椿仙道长复以文化培植相付托,心莹遂得投拜于颜翰林之门下。同年夏随颜翰林至成都,入颜崇德书屋深造。越三年,颜病故,而心莹荷其裁成,自是学业亦因之猛进。心莹回天师洞后,道众推任知客,接待四方来山参访之羽客及社会名流,在职三年,彭椿仙监院以其矢志弘扬道教、培养教徒为务,乃另选人充任知客,俾心莹专作道教学术研究。自1931年至1942年共经十年,心莹潜心治学,以其伏案所得,著《老子通义》、《老子道义学系统表》、《道教系统表》(即老子应化图说),并作《青城风景导览》、《青城指南》、《道学课本》、《道教三字经》等书。又辑《女子道教丛书》以及道教炼丹、养生有关书籍,且多在观中刊行。
易心莹深好典籍,广蓄道书,今天师洞所藏《正统道藏》、《二十四史》、《道藏辑要》、《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及诸子百家、搜神志怪、稗官小说等罕见书籍甚丰,多为其平日节衣缩食所购进庋藏,以供阅览。他耕读之余,还曾先后往来三台、潼川、大足各地,考察蜀中道教历史遗迹,以增阅历。尤虚心求教于并世学者,如上海《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主编、著名仙道养生学家陈撄宁先生,西南联大道教文献研究专家、外丹学家陈国符教授,四川大学道教史专家蒙文通教授,皆常有书翰往来,商榷学术,其事多见于上述三人所著书中。如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版》中说:国符尝访道观多处,其道士率皆不学,曾见《道藏》者鲜。仅四川尚有道士,熟读《道藏》。易道士(即易心莹)熟读《道藏》,与通常道士迥然不同。陈国符常托易心莹觅录道经资料,心莹皆亲往详检,不辞艰苦,事见《道教源流考》。陈国符教授每谓四川道士则颇能读道书;且有能著书者,指的便是易心莹道长。
1942年7月,天师洞监院彭椿仙羽化,易心莹继任监院,以后便一直一方面率道众致力农业生产,一方面从事道教义理研究,成绩斐然,在四川及全国道教界中声誉甚高。新中国建立后,易心莹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当选为灌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及县政协委员。1956年赴北京参与筹备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同年并当选为四川省人民政协委员。1957年4月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讲学于中国道教协会所办之道教徒学习班。1961年连选为第二届中国道协副会长,1962年又当选为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
易心莹自建国以来,荣膺多职,激发其志趣,益奋力撰述,其编纂之《四川省道教史》,广征博采,反复易稿,多次请教于蒙文通教授,亦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用功之深。惜该文稿在文革遭劫散失,今残存于四川省社科院及天师洞稿,乃初草之稿,而非最后定稿。故其病笃易箦之际,以未能收回定稿而垂涕叹恨。
易心莹平日束身俭朴,他担任中国道协副会长后,薪资较为宽裕,但他却不改常态,欣然与观中道众同甘共苦,坚持劳作。中国道协曾多次请他留住北京白云观,但他均推辞不就,仍回山常住。文革期间,所谓破四旧之风猖獗,心莹深虑观中之宝贵文物被毁,乃率众费时数日夜,竭力将观中所有文字处皆用纸裱糊覆盖,并大书革命口号以为掩饰。及红卫兵汹汹冲来,亦未敢扯毁“革命口号”而砸毁文物,相继悻悻离去。如今青城山所有宫观之文物完好,实易心莹道长巧计掩护之功也。

-
元明清时期的台州道教
元明清时期,台州道教呈衰微趋势,见于记载的著名道士极少。元代可考者仅张惟一等几人。张惟一,号秋泉,本...
-
明清的道教
明朝建立以后,道教承宋元旧制,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官方发给不同的度牒。明朝皇室因鉴于世居龙虎山张...
-
明清及近代的道教
明朝建立后,因鉴于世居龙虎山张陵后裔在道教中的影响,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张天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
-
元明清时期的泉州道教历史
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
-
明清时期的道教
明朝建立以后,道教承宋元旧制,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官方发给不同的度牒。明朝皇室因鉴于世居龙虎山张...
-
道教之明清时期教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
-
教派人物刘名瑞
刘名瑞(1839-1932)全真道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顺天府宛平县人。字琇峰,号盼蟾子,别号敲蹻道...
-
道教协会前任会长陈莲笙
陈莲笙道长生于1917年10月25日,上海市人。历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协会顾问,上海市道...
-
近代道教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呈...
-
近现代道教发展史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
-
近现代道教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
-
道教重获新生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白云观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
-
天罡护体功
应各位气武爱好者的强烈要求,将秘不外传的天罡护体功整理出来。本功上功快,得气猛,7至10天手掌有气感...
-
武当蛇形剑
龟蛇是武当道教的奉祀神灵,也是传说中玄武神的象征。蛇形剑是武当剑术中的精华,它是一路鲜为人知的内家象...
-
武当派的站桩功
站功:站功俗称为站桩功,也称为无极桩功或无极桩,混元桩,浑圆桩。站桩目的是为了练内功,内功的形成主...
-
硬气功的修炼方法
各派硬气功的修炼方法或简或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功效大多差不多,而且都不外乎呼吸、异引、排打、发...
-
松溪童子功
童子功又名桶子功,它是武当松溪内家拳的内壮功法之一。此功法系李良鸽先生所传,它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对...
-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
-
道家养生之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
-
老年人气功修炼中按摩的...
老年人气血已衰,在气功修炼中,以按摩来辅助筑基,防偏纠偏,以至提高功力,可谓相得益彰。 调和阴阳,...
-
道家养生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
-
道家养生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
-
道家养生之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传统养生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 动作的设计,都...
-
道家养生之大雁功
(一)基本要求起式时身体直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头微上顶,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内向...
-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张角(140-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
-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
-
帛和与他的帛家道
帛和又名护,字仲理,东汉益州巴郡(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人。曾到隆虑山,今河南林县西)学道。又到...
-
万古丹经王魏伯阳
道教在东汉草创阶段,从朝廷到民间,都因他和养生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向往之。养生术主要是指炼...
-
嗣师张衡
嗣师张衡(?-179年),字灵真,道陵之长子。东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
-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
-
近现代道教介绍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
-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
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讲座开始之前对王教授做了简单介绍:他是最近二十年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界的杰出学...
-
解析近代北京寺庙的类型结...
寺庙是宗教社会主要的建筑实体。近代京城承袭千年古都宗教文化的遗产,儒、释、道宫观寺庙众多,为全国都市...
-
开封近代著名道长记略
李礼冠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祖上虽是官宦人家,但至李礼冠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仅温饱度...
-
教派人物陈撄宁
陈撄宁道号圆顿子,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
-
教派人物刘名瑞
刘名瑞(1839-1932)全真道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顺天府宛平县人。字琇峰,号盼蟾子,别号敲蹻道...
-
道教门派
历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史上还有正一宗(祖師张道陵)、全...
-
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
-
武当山道教教派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
-
道家正一派
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
-
道教宣真派
道教宣真派又称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
-
道教蓬莱派
道教蓬莱派,亦称三丰祖师蓬莱派,属全真支派,相传创派祖师为吕洞宾与张三丰。蓬莱派的最初创派情况已经...
-
天下都城隍帝庙
天下都城隍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县城东南25公里西火镇城隍岭(原名天紫岭)上,经唐、宋、元、明各朝皆...
-
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西晋时...
-
镇江三茅宫
1995年8月15日,位于辛丰镇横山凹道教圣地三茅宫内,香烟缭绕生辉,钟鼓磐鼎齐鸣,10多名道士身披...
-
苏州穹窿山上真观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许多美...
-
道教领地之北岳恒山
很久以前已听说恒山 ,那是源于中国五岳的美名。对于一个不爱爬山的我而言,小山尚算一个挑战,更别说这...
-
长治市玉皇观
玉皇观位于长治市南宋树,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山门为五层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