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志明(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一、前言
《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作,或称《黄帝阴符经》,其实际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已有不少考证论辩的专著,如王明反驳几种旧说,否定黄帝或商未、周末等时期之说,也指出非北魏寇谦之与唐代李筌的作品,大约成书于六世纪中晚期之际,为北朝久经世变的隐者所著 。龚鹏程否定李筌著作之说,断定非周秦旧籍,也排斥为南朝杨许辈或北朝寇谦之辈等著述之说,指出在唐朝以前即已成书 。李大华认为《阴符经》的成书当在东汉以后,运作于南北朝时期,秘密流传于隋、初唐、中唐等时期,自李筌始公开流布 。萧登福则有不同的考证结论,认为此书代有沿承,应是先秦旧籍,是无可怀疑,其中容有后来增篡者,但无损于其为先秦旧典 。
不管此书著作于何时,真正广为流行是唐代中期以后,从此有不少的注疏文本,来诠释与发挥其经义,成为道教重要的经典,此经也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宋代朱熹与明代焦竑等都曾批注过此经。此经虽仅有四百字,言简意赅,其抽象性的观念有着宽广的义理涵盖面,可以从不同时代的思想潮流进行多元的诠释。从唐代进入到宋代道教的内养理论有着更进一步的积极发展,内丹学说逐渐体系性的发展,对《阴符经》的诠释,更重视「天机」宇宙论与人心结合的生命实践,肯定以「人」主体操作为核心的创生价值 。尤其是到了北宋时代在官方儒释道并尊的格局下,道教随之复兴与发展,广设宫观与斋醮祭祀,以及礼遇道士与招徕隐逸,还设立道学制度,提倡学习道经。此时《阴符经》颇受重视,当时道士注此经者,以蹇昌辰较有代表 。
《正统道藏》收入有《黄帝阴符经解》 ,其下标有「同知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宁大师臣蹇晨解」,但是在序末题为「蹇昌辰谨序」,宋代郑樵《通志略‧艺文略》收录此书题为「蹇昌辰注」。有可能「蹇晨」为「蹇昌辰」的笔误,或者也可能名「晨」,字「昌辰」。由于此人生平资料阙如,已难考证。建隆观是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年间重修开封太清观而得名,是京城由国家修建的宫观,纳入官方的祭祀体系之中,沿袭了唐、五代以来的道官制度,「同知建隆观事」是指蹇昌辰是建隆观的知事,是管理宫观事务的道官。「赐紫道士」是指由皇帝赐紫服的道士,「保宁大师」是由朝廷所封的师号,根据李攸的《宋朝事实‧道释》的记载在当时皇帝的道士师号确实有「保宁」,其排行是位于倒数,出现的年代较晚。真宗在大中祥符年间经常赐道士师号与紫衣,大约可以推知蹇昌辰为真宗之后被礼遇的道士。
蹇昌辰应是一个学术涵养有限的道士,缺乏对儒释道三教义理的严谨分疏,是采用杂揉的方式混在一起随意解说,是较贴近于民间传教的通俗说法,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思想的理论建构,着重在生命养生的具体修炼上,是以天人感应神学为基础,肯定人身合道的天赋本能,强调经由心性的修持就可以达到天人交感的境界。认为个体的生死是自然的现象,是天地运行的必然之理,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人道法则,解决之道在于从人道提升到得道成真的仙道,超脱出色身形骸的生死限制。本文从「人身即天道」、「生死即自然」、「修身即神道」等三个面向,探讨蹇昌辰如何经由《阴符经》来开示人身成道的修持法门。
二、人身即天道
《阴符经》对「人」的理解,主要还是从天人合一的道化观念来理解,重视「心」的主体自觉与发用,着重在人参与天地万物的造化作用,较少言及人体形式的「身」,全书仅有一「身」字,谓「万化生乎身」,强调的是人身随着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自然现象,是将「身」附属在「心」的道体发用上,较忽略了具体形躯的身体。《阴符经》的身体观是延续着先秦哲学的身心一体论,奠立在「形-气-心」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上 。是以「气」与「心」来作为「形」的实现内涵,较少特别注重「形」的身体意义,认为没有「气」与「心」的身体仅是感官欲望下的生理机能而已。道教虽然肯定「气」与「心」等形上学的道化地位,却同时重视「形」的身体养生与修炼,开发出以人体为核心的生命炼养与实践体系,在「重人贵生」的观念下,特别关注身体的健康长寿,发展出各种养生的技术与方法 。
蹇昌辰是从道教重视「身」的养生修炼立场来注解《阴符经》,认为人体的「身」也是宇宙造化的核心,是直接与道相通的生命现象,形体虽然是有限的物质形态,却是通向于道的必备形式。认为「心」与「身」是一体的,不能只重视「心」而不重视「身」,即「身」的重要性不亚于「心」,如蹇昌辰在《黄帝阴符经解序》曰:
夫人生天地之间,禀形者父母,受气者阴阳,载万物者身也。然身与道应于物,幽契乎人心者,唯阴符而已。(页36a)
蹇昌辰对人体生命的理解,是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直接指出人在天地间的生命源头有三,「形」来自于父母,「气」来自于「阴阳」,「身」来自于万物。显示人体的生命现象,虽然来自于父母精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天地万物的造化作用。是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论落实到具体形身的化用上,肯定人之「身」是「道」感应于「物」的生命现象。「身」是与天地能量相交接的有形物质,同时也是「心」必须依附之处,即抽象的精神实体是无法脱离「身」而独立存在,「身」与「心」之间有着相互幽契的体用关系,认为《阴符经》的主要功能在于印证道、心与身的契合作用。
道教的「身」是指真实存有的人体,强调人体是直接来自于「道」的发用,是与道合一的生命形式,此生命形式是会通于「道」的超越存有,人体也可以涵盖天地万物的造化作用,如蹇昌辰注「万化生乎身」曰:
盖身者,生之质。惟人万物之灵,身锺天地之炁,空中四大,无不蕴焉。首圆象天,足方象地,中和乃身,身亦一天地也。列子谓天地空中一细物,岂不以万化生乎身耶。观其身,则万化之生可知矣。(页38b)
「身者,生之质」即认为「身」就是人生命本质的所在,「心」是涵摄在「身」中,「身」是直接由天地的宇宙化生而成的生命个体。这种源起于宇宙的人身论是道教特有的生命观,蹇昌辰继承了此一思想传统,进行体系性的建构,更进一步主张「身亦一天地」。这是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扩充,认为人身是象征天地的宇宙体,肯定人身是直接与天地相感通的同类存在,有了「身锺天地之炁」的说法,是经由气将天地与人身联结起来。
「首圆象天」与「足方象地」,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思想传统,以人的圆颅方趾来象征天地 。进一步认为人身正是天地之气中和而成,人身源同于天地,也可等同于道,视为是宇宙万化的源头,进而产生「万化生乎身」的观念,抬高人身在宇宙造化中的神圣地位。这种身犹天地的说法,将「身」从物质形式提升到与天地同质的地位,称为「天地空中一细物」,身虽为物质性的「细物」,却是源起于精神性的「空中」,是带有着宇宙创生能量的物质。在如此宇宙能量的人身观下,主张「观其身」就能达到「万化之生可知」的境界。即「身」不只是生命的本质,也是天地的本质,人与天地相交接处就是「身」,肯定「身」的物质性是建立在天人感应的精神性上。
此物质性的「身」是包含着精神性的「心」,形成所谓「心在身」的观念,如注「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曰:
止于心而已矣,故道在物,心在身。道不为物迁,心不为身动,则确乎其不可拔。是有道之人,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一机动则百神随,天之远耶,何其至耶,是念之所至,以应于天。(页38b)
「身」的超越性是建立在「心」的精神修为上,同样地「心」的精神性也离不开「身」的物质性,从「道在物」的认知发展出「心在身」的见解。道是透过天地万物来彰显,可知「心」也要经由「身」方能充分地展现。「道」是融入于「物」之中却不被「物」所支配,即「道在物」而又能「道不为物迁」,显示道在万物之内同时能超乎万物之外。同理可证,「心」是密契于「身」之中却不被「身」所操纵,即「心在身」而又能「心不为身动」,说明心在人身之内同时能超乎人身之外。在这样的认知下,道教重视的是「身」的修炼工夫,使「身」朝向于「心」的精神境界,修持的最基本方法在于「止于心」,能达到身心合一的人,可以称为「有道之人」,有能力「制治而未乱」。
「身」的修持在于「念之所至」,追求人身能统合在心念之中,进而达到身不离心的境界,能「以应于天」,也能有「一机动而百神随」的特殊感应。蹇昌辰认为「身」就是「机」之所在,以人心来感通天机。如注「天性人也,人心机也」曰:
天资之性,未有不求而得,心怀远望,修其身而就之。鄙之者谓之妄想,殊不知妄想乃致道之梯也。故天之性,人使之为也。人之心,机使之为也。人所居,静则心也,动则机也。况天机一发,则可以坐进此道。(页39a)
道教肯定每个人都有「天资之性」,认为天资就在人身之中,是「求而得」的生存本能,只要从心念上下手,就能达到养心修身的目的。「修其身而就之」不是道教的妄想,是真正的「致道之梯」,即成道的基本方法在于修身。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天资之性」,若缺乏修身的自觉与努力,则无法使天性贯通于人身中,故谓「天之性,人使之为也」,是指天性是要经由人为的修持来完成。或者谓「天之性」是靠「人之心」来成就的,即天性本之于人心,重视人心的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则是「机使之为也」。此种说法似乎又将人心提升到天机上,认为人的有为努力还是依着天机而来,要使人心契合天机方能符合道的作用。
如此的契合在于人身的动静上,所谓「静则心也,动则机也」,强调人身静时心在其中,人身动时机在其中,这是经由修持而来的生命境界,使人心能与天机混合为一,人身即是天道,当人身的「天机一发」,就自然地能「坐进此道」。蹇昌辰认为人身的修道自觉是本于天道的机动,如注「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曰:
天道静而人道动,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圣人以虚受人,则能返照也。人道易动而难静,能知其静,乃应于天。(页39a)

-
道家养生之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
-
老年人气功修炼中按摩的应用
老年人气血已衰,在气功修炼中,以按摩来辅助筑基,防偏纠偏,以至提高功力,可谓相得益彰。 调和阴阳,...
-
道家养生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
-
道家养生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
-
道家养生之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传统养生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 动作的设计,都...
-
道家养生之大雁功
(一)基本要求起式时身体直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头微上顶,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内向...
-
道教早晚课大启请的养生秘诀
这里先将原经文录出,然后再作讲解;早课大启请原经文是;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净扫迷云无点...
-
葛洪《极言》养生思想探微Taoism regimen
卢银兰(广州中医药大学)摘要: 晋代著名道家兼医药学家葛洪所著的《极言》篇,是凝聚其修炼道术,养生长...
-
略论《黄庭经》的养生思想
谢路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被誉为道...
-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
杨玉辉(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 摘要:《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是两汉时期由道家经世治国向道教养生...
-
阐述《周易》养生与人生的关系Taoism regimen
蒲郸名(四川省道教协会顾问) 何为养生?从广义上讲,养生应包括养心、养神、养性、养德、养精、养气、...
-
以《道德经》的自然思想来养生
张高澄(浙江天台山桐柏宫住持) 在快节奏、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的当今社会,如何达到身心和谐,并健康快乐...
-
天罡护体功
应各位气武爱好者的强烈要求,将秘不外传的天罡护体功整理出来。本功上功快,得气猛,7至10天手掌有气感...
-
武当蛇形剑
龟蛇是武当道教的奉祀神灵,也是传说中玄武神的象征。蛇形剑是武当剑术中的精华,它是一路鲜为人知的内家象...
-
武当派的站桩功
站功:站功俗称为站桩功,也称为无极桩功或无极桩,混元桩,浑圆桩。站桩目的是为了练内功,内功的形成主...
-
硬气功的修炼方法
各派硬气功的修炼方法或简或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功效大多差不多,而且都不外乎呼吸、异引、排打、发...
-
松溪童子功
童子功又名桶子功,它是武当松溪内家拳的内壮功法之一。此功法系李良鸽先生所传,它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对...
-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
-
道家养生之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
-
老年人气功修炼中按摩的...
老年人气血已衰,在气功修炼中,以按摩来辅助筑基,防偏纠偏,以至提高功力,可谓相得益彰。 调和阴阳,...
-
道家养生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
-
道家养生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
-
道家养生之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传统养生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 动作的设计,都...
-
道家养生之大雁功
(一)基本要求起式时身体直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头微上顶,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内向...
-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张角(140-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
-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
-
帛和与他的帛家道
帛和又名护,字仲理,东汉益州巴郡(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人。曾到隆虑山,今河南林县西)学道。又到...
-
万古丹经王魏伯阳
道教在东汉草创阶段,从朝廷到民间,都因他和养生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向往之。养生术主要是指炼...
-
嗣师张衡
嗣师张衡(?-179年),字灵真,道陵之长子。东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
-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
-
近现代道教介绍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
-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
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讲座开始之前对王教授做了简单介绍:他是最近二十年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界的杰出学...
-
解析近代北京寺庙的类型结...
寺庙是宗教社会主要的建筑实体。近代京城承袭千年古都宗教文化的遗产,儒、释、道宫观寺庙众多,为全国都市...
-
开封近代著名道长记略
李礼冠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祖上虽是官宦人家,但至李礼冠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仅温饱度...
-
教派人物陈撄宁
陈撄宁道号圆顿子,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
-
教派人物刘名瑞
刘名瑞(1839-1932)全真道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顺天府宛平县人。字琇峰,号盼蟾子,别号敲蹻道...
-
道教门派
历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史上还有正一宗(祖師张道陵)、全...
-
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
-
武当山道教教派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
-
道家正一派
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
-
道教宣真派
道教宣真派又称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
-
道教蓬莱派
道教蓬莱派,亦称三丰祖师蓬莱派,属全真支派,相传创派祖师为吕洞宾与张三丰。蓬莱派的最初创派情况已经...
-
天下都城隍帝庙
天下都城隍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县城东南25公里西火镇城隍岭(原名天紫岭)上,经唐、宋、元、明各朝皆...
-
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西晋时...
-
镇江三茅宫
1995年8月15日,位于辛丰镇横山凹道教圣地三茅宫内,香烟缭绕生辉,钟鼓磐鼎齐鸣,10多名道士身披...
-
苏州穹窿山上真观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许多美...
-
道教领地之北岳恒山
很久以前已听说恒山 ,那是源于中国五岳的美名。对于一个不爱爬山的我而言,小山尚算一个挑战,更别说这...
-
长治市玉皇观
玉皇观位于长治市南宋树,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山门为五层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