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有区别也有联系。道家是一个学派,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其学术思想影响中国文化垂二千多年至今;道教是一个宗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盛行,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两派,至清代逐渐衰落。但道家与道教都强调道,都以《老子》、《庄子》为其主要经典。下面根据戴敦邦的道教人物画集,介绍一下道家和道教的主要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做过东周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周室衰微,过涵谷关,关令尹喜请为著书,遂作《道德经》,后出关而去,不知所终。《道德经》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可以循德修道,返璞归真,从而开创了以道为核心的道家学派。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县)人,一说安徽蒙城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修炼家,道家代表人物。做过蒙地漆园吏,后隐居。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强调适性而顺其自然,任物而自生自化,建立了以道为主干的思想体系。其观点体现在《庄子》一书中,该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修炼和文人修养影响颇深。
魏伯阳,约生于东汉,卒年无考。名翱,字伯阳,自号云牙。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道家学者,养生家,被奉为丹经之祖。他以《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法,把丹法(炉火)与大易、黄老三者契合为一,并吸收了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等内容,为后世道教内丹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著有《周易参同契》上、中、下三篇,《五相类》一卷。
张陵(345-156),字辅汉,后名张道陵。沛国丰县(今江苏徐州)人。东汉人士,五斗米道(即天师道、正一道)创始人。年幼好学,博采五经,曾任州令,后弃官入山修炼。于四川鹤鸣山创教,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开道教之先河。就思想渊源而言,早期道教的思想虽和道家有一定关系,如道的概念和元气说,但更多的是依托于墨家和五行阴阳家,并辅以巫祝之术。道教摆脱墨者兼爱、尚同的影子,而追求飞升成仙,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家。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广东境内)炼丹。其从祖葛玄是东汉太平道宗师左慈的弟子,对早期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法有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葛洪在此基础上,博采儒、道、医(药)及养生诸家之说,作《抱朴子》,认为通过内修、外养和积善修德,可以长生成仙,从而奠定了道教从早期道教向神仙道教过渡的理论基础,对道教文化有重大贡献。著作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许逊(239-374),字敬之。南昌人。东晋道士,也有学者认为他并非道教中人,只是被后人奉为道教净明道祖师。他年二十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县令,故称许旌阳。相传著有《灵剑子》一书,后世考查该书并非许逊所著,而是成书于后代,但有学者认为该书记载了许逊自身修身实践的经验。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内丹的概念:凡服气调咽用内气,号曰内丹。”并指出以养生导引作为炼内丹的基础,此外书中也出现了气功一词。因此,《灵剑子》一书在修炼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
寇谦之(365-448),原名谦,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北朝北魏道士,道教改革家。早年是五斗米道信徒,曾在华山、嵩山等地修道,自称在嵩山见太上老君,命其整理道教,并授服气导引口诀。后得到北魏拓跋王朝的支持,吸取儒家思想,倡言佐国扶民,改革五斗米道,以礼度为主要内容,以礼拜(斋醮科仪)、炼外丹为主要宗教实践,再辅以导引行气,成北天师道。
陆修静(406-477),字元德,号简寂。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南朝宋道士,道教改革家。出身士族,幼习儒术,后游历名胜,入山修道。他上承葛洪的思想,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下行改革之路,整顿道教组织,完善斋醮仪式,整理道教经典,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后世编修《道藏》所沿用。经改造后的江南道教成南天师道。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士。博学多才,童年即好神仙养生之术,于医学、养生、炼丹(外丹)术以及天文等均有丰富的实践和精深的研究,并有所创造。同时又是一位山中宰相式的政治风云人物,文学素养亦高。二十岁时曾任诸王侍读,后辞官居茅山修道,他在陆修静的基础上收集、整理道经,规定斋戒礼拜的仪范,进一步提倡儒、释、道三教合流。为使神仙道教规范化,他撰写《真灵业位图》一书,把封建等级制度引入道教,使道教官方化。他的著述很多,与道教及修身相关的有《真诰》、《真灵业位图》、《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
孙思邈(581-682),年龄有多种说法,但都超过百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隋唐道士,医药学家,养生学家,人称药王。少时因病学医,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年十八立志行医,后于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修身学道。他行医百余年,一生著作甚多,尤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后世称颂,学术影响遍及中国、朝鲜和日本。他主张养生要以养性为首,注意适欲,提倡适度运动,劳逸有节,再配以导引行气和药饵服食。终其一生,把修身、养生和用世统一起来,成为古典养生学的成功范例。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少习儒学后学道,多才多艺,曾入朝当官。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作系统整理。著作有《道德真经广圣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虬髯客传》等。其中《虬髯客传》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谭峭(860-968),生卒年有不同说法。字景升,泉州府清源县(今福建莆田市)人。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幼而聪慧,及长辞家出游,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入南岳衡山修炼,丹成居青城山。著《化书》六卷,提出修道守忘: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在道教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吕洞宾,又名吕岩、吕嵒,号纯阳子。其里籍不详,约生于唐末宋初。唐宋道士,道教内丹术奠基人之一。据传遇五代隐士钟离权十试而授以内丹诀要,隐修终南山,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成内丹一代宗师。有《吕祖百字铭》传世,又有弟子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以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要旨,对后世内丹修炼影响甚大。
陈抟(872年-989),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今四川资阳)人。五代宋初道士,修炼家。早年读经史百家,后隐居修道,擅长睡功,可以卧百余日不起。据说在华山刻有《先无图》(又称《无极图》),宋代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太极图》即源于此图,另有《指玄篇》、《钓潭集》等著作,均遗佚。
王重阳(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朝道士,道教全真道(又称全真派、全真教)创始人。中年于甘河镇(陕西户县)遇真仙授金丹口诀,修炼成功后在宁海(今山东牟平)讲道,并制定道士出家制度。其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主张三教合一,收马钰、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称全真七子。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马钰(1123-1183),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原为陕西扶风人,后迁山东宁海(今牟平)。金朝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遇仙派。弱冠中进士,无心仕途,遇王重阳传授道术,遂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成王重阳大弟子。其修炼以清静为主,主张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著作有《神光灿》、《洞玄金玉集》、《丹田真人语录》、《渐悟集》。
谭处端(1123-1185),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朝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南无派。早年患风痹,药石无效,被王重阳治愈,遂终身跟随。从师得玄旨后,苦心修道,同时关注儒家伦理,认为忠孝仁慈胜出家,于马钰后继任掌教。有《云水集》传世。
刘处玄(1147-1203),字通妙,道号长生子。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人。金朝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随山派。自幼丧父,侍母至孝,夙愿修道,后拜王重阳为师,师去世后守墓三年,赴洛阳乞食炼形,花巷炼性。后继任全真掌教。
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金元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龙门派。二十岁拜王重阳为师,于王重阳逝后师从马钰。曾穴居磻溪,行携一蓑,乞食度日。后赴陇州龙门山(今陕西宝鸡市东南)修道七年,故所创教派称龙门派。他继承王重阳、马钰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身之本。得元太祖重视,令掌管天下道教。撰有《大丹直指》、《磻溪集》,《摄生消息论》、《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后人编有《丘祖全书》。
王处一(1142-1217),字玉阳,号全阳子,字号不一。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朝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嵛山派。幼年丧父,侍奉母亲,自少不喜嬉戏而好读方外语句。后从师王重阳,隐居昆嵛山(山东烟台)烟霞洞修行,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鸣,终于修炼有成。主张齐修万行,聚神一气。著有《云光集》。
郝大通(1149-1212),名璘,字太古,号恬然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华山派。精通老庄易学,擅长卜筮占卦。曾于桥下苦修多年,禁言语,后遇王重阳得修道真诀。强调静处炼气,闹处炼神,行住坐卧,皆是道也。晚年写有《太古集》一书。
孙不二(1119-1182),名富春,号清静散人,法名不二。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朝道士,出家前是马钰之妻,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清净派。著有《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孙不二元君法语》。
张紫阳(984-1082),原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浙江天台人。北宋道士,道教内丹术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真道南派始祖。幼好学,曾为府吏。后在成都遇刘海蟾(一说青城丈人)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修炼于汉阴山中。丹成著书授徒,所著《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三教一理思想,在具体修炼上先道而后佛,始于道教神仙方术,终于佛门圆通真如之性,为内丹派重要经典。另有《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等。
石泰(1022-1158),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常州(今属江苏)人。宋朝北末南初道士,修炼家,为全真道南派二祖。天性仁慈,常以医药救人而不取分文,只愿病愈栽一杏树,年久杏树成林,人称石杏林。后师从张伯端修金丹大道,年过百岁,有《还源篇》行世,以五言绝句阐内丹要诀。
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又称陈泥丸。惠州博罗县白水岩(今属广东)人。北宋道士、修炼家,为全真道南派四祖。初年以盘栊箍桶为生,后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薛道光。常捻土作药为人疗病,故称陈泥丸。著有内丹专著《翠虚篇》。
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改名白玉蟾,字如晦,号海琼子等。祖籍福建,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南宋道士,为全真道南派五祖。幼举童子科,因任侠杀人逃命于武夷,改做道士,师从陈楠,得金丹修炼之道。其丹法上承张伯端,认为内丹修炼的中心是精、气、神,而以神为主。在修炼程序上主张先修命,后修性。文章语录甚多,后人编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等。
张君房,生卒年不详,字允方或尹方,岳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宋朝学者,宋《道藏》总修校人。四十有余始中进士,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等职。后奉命主持修校道藏,七年后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又辑其精要成《云笈七签》,是研究《道藏》的重要资料。
张三丰,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号玄玄子。史籍中异名甚多,以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元明道士。据说六十七岁时得火龙真人传以大道,隐居武当山修炼。其学说调三教合一,对明清道教影响甚大。托名而立的流派多达几十家,著名的有三丰派、武当派等。其述著辑入《张三丰先生全集》。

-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张角(140-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
-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
-
帛和与他的帛家道
帛和又名护,字仲理,东汉益州巴郡(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人。曾到隆虑山,今河南林县西)学道。又到...
-
万古丹经王魏伯阳
道教在东汉草创阶段,从朝廷到民间,都因他和养生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向往之。养生术主要是指炼...
-
嗣师张衡
嗣师张衡(?-179年),字灵真,道陵之长子。东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
-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
-
道教人物关系
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
-
纺织鼻祖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
-
武财神关公
即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汉族,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
-
民国高道李理
李理一,道号旭阳,民国时期甘肃高道。乙未相(1895年-1973年),乾道,汉族,宁夏固原人。为道教...
-
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
张国祥,字文征,号心湛,永绪知从子也。生有异姿,绀眉碧瞳,气宇轶尘表。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一五七七...
-
北京道协道家书画委员会孟天宇
孟天宇,字砚耘,号岩松,别署成真;男,汉族。1946年5月生,大专文化。1964年入伍,曾从戎边关...
-
天罡护体功
应各位气武爱好者的强烈要求,将秘不外传的天罡护体功整理出来。本功上功快,得气猛,7至10天手掌有气感...
-
武当蛇形剑
龟蛇是武当道教的奉祀神灵,也是传说中玄武神的象征。蛇形剑是武当剑术中的精华,它是一路鲜为人知的内家象...
-
武当派的站桩功
站功:站功俗称为站桩功,也称为无极桩功或无极桩,混元桩,浑圆桩。站桩目的是为了练内功,内功的形成主...
-
硬气功的修炼方法
各派硬气功的修炼方法或简或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功效大多差不多,而且都不外乎呼吸、异引、排打、发...
-
松溪童子功
童子功又名桶子功,它是武当松溪内家拳的内壮功法之一。此功法系李良鸽先生所传,它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对...
-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
-
道家养生之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
-
老年人气功修炼中按摩的...
老年人气血已衰,在气功修炼中,以按摩来辅助筑基,防偏纠偏,以至提高功力,可谓相得益彰。 调和阴阳,...
-
道家养生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
-
道家养生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
-
道家养生之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传统养生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 动作的设计,都...
-
道家养生之大雁功
(一)基本要求起式时身体直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头微上顶,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内向...
-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张角(140-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
-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
-
帛和与他的帛家道
帛和又名护,字仲理,东汉益州巴郡(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人。曾到隆虑山,今河南林县西)学道。又到...
-
万古丹经王魏伯阳
道教在东汉草创阶段,从朝廷到民间,都因他和养生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向往之。养生术主要是指炼...
-
嗣师张衡
嗣师张衡(?-179年),字灵真,道陵之长子。东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
-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
-
近现代道教介绍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
-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
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讲座开始之前对王教授做了简单介绍:他是最近二十年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界的杰出学...
-
解析近代北京寺庙的类型结...
寺庙是宗教社会主要的建筑实体。近代京城承袭千年古都宗教文化的遗产,儒、释、道宫观寺庙众多,为全国都市...
-
开封近代著名道长记略
李礼冠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祖上虽是官宦人家,但至李礼冠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仅温饱度...
-
教派人物陈撄宁
陈撄宁道号圆顿子,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
-
教派人物刘名瑞
刘名瑞(1839-1932)全真道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顺天府宛平县人。字琇峰,号盼蟾子,别号敲蹻道...
-
道教门派
历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史上还有正一宗(祖師张道陵)、全...
-
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
-
武当山道教教派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
-
道家正一派
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
-
道教宣真派
道教宣真派又称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
-
道教蓬莱派
道教蓬莱派,亦称三丰祖师蓬莱派,属全真支派,相传创派祖师为吕洞宾与张三丰。蓬莱派的最初创派情况已经...
-
天下都城隍帝庙
天下都城隍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县城东南25公里西火镇城隍岭(原名天紫岭)上,经唐、宋、元、明各朝皆...
-
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西晋时...
-
镇江三茅宫
1995年8月15日,位于辛丰镇横山凹道教圣地三茅宫内,香烟缭绕生辉,钟鼓磐鼎齐鸣,10多名道士身披...
-
苏州穹窿山上真观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许多美...
-
道教领地之北岳恒山
很久以前已听说恒山 ,那是源于中国五岳的美名。对于一个不爱爬山的我而言,小山尚算一个挑战,更别说这...
-
长治市玉皇观
玉皇观位于长治市南宋树,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山门为五层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