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一观坐落在道教称为三十二福地的江西鹰潭市龙虎山脚下,它座东朝西,背山面水,风水奇特,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当年炼丹得道之地。 据《龙虎山志》载:汉和帝时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真人六十余,饵之而容颜益少,若三十许人。顺帝时,真人闻巴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时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于是前往四川。居鹤鸣山,著道书(《老子想尔注》及《正一盟威经录》),尊奉老子(太上老君),新出正一之道,以二十四治(名山)为传教点,外以神明符咒,内用医药之术为人治病消灾,颇得群众信向,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道教组织——五斗米道(凡求医、从道者需交五斗信米以备饥荒而得名)。从此,张道陵便成了中国道教的鼻祖,张道陵得道成仙之地龙虎山也就成了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龙虎山从此便声名远扬。 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之道后,时人称张道陵为人天之师,于是又称天师道。张道陵羽化前授印剑符纂于嗣师张衡说:“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三绪,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
”故此,教主天师世袭制便成了天师道的突出特点。汉献帝时,曹操征服汉中,在蜀汉以政教合一统治了三十余年的系师张鲁顺应自然,以印剑符纂授予其子第四代天师张盛,说:“大江之东云锦山,亦名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在焉。汝可以印剑符纂往住其地,永宣祖教,以传于世。”张盛迁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故此,每岁三元日登坛传教,从学千余人,是为龙虎宗。此后天师在龙虎山嗣传六十三代,香火不绝。宋元以来,道教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纂统归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敕为正一教主,官居一品,时正一道才正式成立。随后,世袭天师便由提举三山符纂升到掌管天下道教事。从此,作为全国天师道的活动中心龙虎山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正一道祖庭。 正一观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征。据有关资料记载,正一观的前身是龙虎山祖天师炼丹处。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迁居立祠,祀祖天师。到唐代,诗人吴筠有诗云:“道士衣披鱼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飞。龙虎山头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由此可想,龙虎山当时的道观规模已不一般。南唐保大八年(950)御敕二十一代天师张秉一在此建“天师庙”。宋元?元年(1086)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重建。崇宁四年(1105)《水浒传》中的神童天师张继先由于当时医治瘟疫有功,得到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的器重,奉敕修建,赐额“演法观”。元咸淳七年(1271)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重修。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重修,并改额“正一观”。旧制:正殿五间,祀祖天师和王、赵二真人鎏金铜像。左右两庑各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钟鼓楼。二年后又敕改建。万历七年(1579)遗太监杨辉督修。万历三十九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复修,时增正门三间,丹房六间,庖?(厨房、浴室)皆具。天启三年(1623)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复修,一如旧制。 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拨帑钜敕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重修,改玉皇殿为玉皇楼,余如旧。雍正九年(1731)世宗特赐帑金,明遣大臣重修龙虎山庙宇。复命署理五十六代真人张昭麟协理,给秀田以永香火,且严禁族家人不得到观侵损以崇祖祠。凡阅九月告成,其制:正殿五间,重檐丹楹,彤壁覆以碧琉璃瓦。东西周庑各十间,环以朱栏,元坛殿三间,在东庑中。从祀殿三间,在西庑中。仪门三间,朱扉金铺铜沓冒。阶下钟鼓二楼,凡殿楼门庑梁栋俱饰彩绘。正门为阙者三,中额曰:“正一观”。阙门皆朱漆铜沓冒。门外幡杆二。正殿后楼房五间。自阙门至楼前,甬道阶级皆甃以巨石。丹房三间,在大殿西。丹房后楼房三间,左右披厢各一,备庖湢。红门一座,在正殿东北隅。门外有祖天师张道陵的炼丹岩,濯鼎池诸古迹。时观敕田共三百余亩,永免差徭。嘉庆二十年(1815)五十九代天师张钰蒙恩,借帑复建,一仍旧制。 道教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走下坡,宫观建筑便在风雨飘摇中生存。1947年,国民党的军队驻扎在正一观内,临走的那天晚上,因马夫失火,这座千年古观、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世袭天师及其弟子祀祖阐教的活动中心龙虎山正一观便化为灰烬,成为历史的一大遗憾。 在宗教信仰与旅游开发的感召下,1994年中国龙虎山第四次道教文化活动周期间,龙虎山风景旅游管理局投资重建了正一观的院墙。 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时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艺术特点,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仙骨傲然。

-
泉州玄妙观
泉州玄妙观在福建省泉州市城内东部。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 (280~289),初名白云庙;唐神龙元年(7...
-
郴州景星观
景星观,座落在郴州市被誉为道教“第十八福地”的苏仙岭。其建筑风格为民居式,上下两厅,中有天井,厢房四...
-
天下都城隍帝庙
天下都城隍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县城东南25公里西火镇城隍岭(原名天紫岭)上,经唐、宋、元、明各朝皆...
-
仙人洞道观
在贵阳城东水口寺,有一座植被丰茂、地势险峻的高山,名为“仙人洞”,是贵阳重要的道教圣地。此山又名铜鼓...
-
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西晋时...
-
镇江三茅宫
1995年8月15日,位于辛丰镇横山凹道教圣地三茅宫内,香烟缭绕生辉,钟鼓磐鼎齐鸣,10多名道士身披...
-
天罡护体功
应各位气武爱好者的强烈要求,将秘不外传的天罡护体功整理出来。本功上功快,得气猛,7至10天手掌有气感...
-
武当蛇形剑
龟蛇是武当道教的奉祀神灵,也是传说中玄武神的象征。蛇形剑是武当剑术中的精华,它是一路鲜为人知的内家象...
-
武当派的站桩功
站功:站功俗称为站桩功,也称为无极桩功或无极桩,混元桩,浑圆桩。站桩目的是为了练内功,内功的形成主...
-
硬气功的修炼方法
各派硬气功的修炼方法或简或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功效大多差不多,而且都不外乎呼吸、异引、排打、发...
-
松溪童子功
童子功又名桶子功,它是武当松溪内家拳的内壮功法之一。此功法系李良鸽先生所传,它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对...
-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
-
道家养生之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
-
老年人气功修炼中按摩的...
老年人气血已衰,在气功修炼中,以按摩来辅助筑基,防偏纠偏,以至提高功力,可谓相得益彰。 调和阴阳,...
-
道家养生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
-
道家养生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
-
道家养生之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传统养生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 动作的设计,都...
-
道家养生之大雁功
(一)基本要求起式时身体直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头微上顶,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内向...
-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张角(140-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
-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
-
帛和与他的帛家道
帛和又名护,字仲理,东汉益州巴郡(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人。曾到隆虑山,今河南林县西)学道。又到...
-
万古丹经王魏伯阳
道教在东汉草创阶段,从朝廷到民间,都因他和养生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向往之。养生术主要是指炼...
-
嗣师张衡
嗣师张衡(?-179年),字灵真,道陵之长子。东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
-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
-
近现代道教介绍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
-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
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讲座开始之前对王教授做了简单介绍:他是最近二十年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界的杰出学...
-
解析近代北京寺庙的类型结...
寺庙是宗教社会主要的建筑实体。近代京城承袭千年古都宗教文化的遗产,儒、释、道宫观寺庙众多,为全国都市...
-
开封近代著名道长记略
李礼冠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祖上虽是官宦人家,但至李礼冠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仅温饱度...
-
教派人物陈撄宁
陈撄宁道号圆顿子,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
-
教派人物刘名瑞
刘名瑞(1839-1932)全真道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顺天府宛平县人。字琇峰,号盼蟾子,别号敲蹻道...
-
道教门派
历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史上还有正一宗(祖師张道陵)、全...
-
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
-
武当山道教教派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
-
道家正一派
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
-
道教宣真派
道教宣真派又称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
-
道教蓬莱派
道教蓬莱派,亦称三丰祖师蓬莱派,属全真支派,相传创派祖师为吕洞宾与张三丰。蓬莱派的最初创派情况已经...
-
天下都城隍帝庙
天下都城隍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县城东南25公里西火镇城隍岭(原名天紫岭)上,经唐、宋、元、明各朝皆...
-
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西晋时...
-
镇江三茅宫
1995年8月15日,位于辛丰镇横山凹道教圣地三茅宫内,香烟缭绕生辉,钟鼓磐鼎齐鸣,10多名道士身披...
-
苏州穹窿山上真观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许多美...
-
道教领地之北岳恒山
很久以前已听说恒山 ,那是源于中国五岳的美名。对于一个不爱爬山的我而言,小山尚算一个挑战,更别说这...
-
长治市玉皇观
玉皇观位于长治市南宋树,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山门为五层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