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丽风清,春和景明。
清明节的到来,标志着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绝大部分地区,已正式迎来春天那清晰明快的身影。
从物候意义上说,“清明要明,谷雨要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并不是传统的农耕社会期待的清明时节的常态,却是眼下焦渴的西南旱区的期盼;而从文化意义上说,在“既清且明”的时节,祭扫墓园、追思逝者也不能代表清明节所有的文化内涵。
珍爱生命,慎终追远——在清新明朗、生机勃发的清明时节追思逝者和踏青赏春,体现了中华民族血脉里代代相传的对天地、对人生的感悟和哲思。这样意蕴深刻、礼赞生命、抚今追昔的节日,在全世界也是“独一份”。
中华民族的生命长河和文化血脉生生不息,清明节的深厚文化内涵也自然富有勃勃的生命力。在送走又一个清明节,同时也是第三个清明节“小长假”之际,本报记者特邀有关专家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进行一番梳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独特的集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清明节,其千年流传的文化魅力亘古常新,与天地同春,与生命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