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吃面条是不是很奇怪,是的,一般来说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大家都会吃饺子或者汤圆,但是也有地方是吃面条的,那么初一吃面条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养生之道网为您解释为什么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吃面条。
为什么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吃面条?
每年过春节,都少不了要吃一顿饺子,这个风俗已经在华人世界根深蒂固:无论在江南还是在塞北,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春节,只要过春节就得吃饺子,几乎没有例外。似乎只有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
可是在宋朝,至少在南宋,至少在当时的江南地区,人们过年并不流行吃饺子。不吃饺子吃什么?吃面条。
陆游您知道吧?他生活在南宋,是南宋最多产的诗人,他晚年隐居江南,大年初一那天写下这么几句诗:
十里羊肠仅通路,三家铛脚自成村。
应时馎饦聊从俗,耐久钟馗俨在门。
他住在很小的村子里面,过年了,大家都在吃馎饦,他也吃了一顿,只是别人家都换了门神,他没钱,买不起新门神,门上张贴的仍然是去年那张旧的。
又有一年过春节,陆游又写诗自述:
扶持又度改年时,耄齿侵寻敢自期。
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
这一年他的经济条件大概好转,买了新门神,不过年夜饭还是照旧——中夕祭余分馎饦,吃的还是馎饦,而且是先拿馎饦祭祖,祭完再分给一家人吃。
馎饦是什么东西?就是面条。严格讲,馎饦又不是面条。
《齐民要术》载有馎饦做法:把面和好,不拉也不擀,直接拽成小团,搓成长条,再掐成小段,然后把这小面段放在手心里,用大拇指按紧,由近及远这么一搓,搓出来一个两头翘中间凹的柳叶舟,或者按压成一个中间凹四边翘的小笆斗,最后把这些柳叶舟或者小笆斗放到菜羹里面煮熟,盛出来就可以吃了。
从这段记载上看,馎饦并不等于面条,它只是面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更像现在关中平原的特色面食“猫耳朵”以及“荞面圪饦”。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写的,从南北朝到宋朝,中间隔着好几个世纪,馎饦的做法不会一成不变。事实上宋朝人把馎饦的概念扩大了,他们可以把“猫耳朵”做成馎饦,也可以把细长的、圆条形的、像拉面一样的“索面”做成馎饦,还可以把擀切的、长长的、扁扁的、宽窄不等的面条做成馎饦。
但是还有一项关键因素始终未变,那就是必须把面放到菜羹里面煮熟,否则就不能叫做馎饦,只能叫做其他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