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综合分析 >文章
是的,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 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 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 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 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 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 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 或辟支迦佛0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 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人涅椠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 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法施、 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勇往直 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无 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所以称为一乘。
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的目的。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价 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 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菩萨不修解脱道,那便不是菩萨道而 仅属于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唯有菩萨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
为了便于记忆,现将五乘区别列表如下:
一、凡夫:
世间法——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a、人乘;b、天乘。
二、圣人:
1、出世间法——三乘共法——修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c、声闻乘;d、缘觉 乘。
2、世出世间法一一乘不共法——修六度三聚戒:e、菩萨乘
从这一表上,我们便可知道菩萨道,虽称一乘法,但却是三乘共法与五乘共法的汇归 于一乘;小乘虽称三乘共法,但却是五乘共法的升华;五乘共法虽冠以五乘二字,其实仅 是人乘及天乘阶段的善法而已。(按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乃是太虚大师的创见。)
人天乘是世间法,依旧是生死法,仍有生死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以又称 世间法为有漏法;小乘虽是自了汉,但却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圣者,故而出世间法又被称 为无漏法。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 十加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 表中所列的菩萨,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 指的地上圣位菩萨。
小乘圣者不求成佛,但求人于涅粲,涅桀的境界,从本质上说,大小乘是一样的,不 过小乘人于涅桀之后便安住于涅檠了,不再度众生了,大乘的涅椠是虽人涅檠而不即住于 涅檠,并以生死也是涅椠的同一体性,所以称为‘生死即涅桀’,所以称为‘无住处涅桀’, 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
小乘涅檠,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 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菩萨道的圣者,是由断了法执——所知障及我执—— 烦恼障的各一分,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进入初地阶位;从断烦恼障的程度上说,罗汉 同于七地或八地菩萨,从蛳程度上说,罗汉仅相当于菩萨的第七信位。因为,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廷,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解脱生死即人涅桀,不离生死即度众生,解脱是慧业,度生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因此,若从度生的福业上说,罗汉仅同于初发心菩萨的第七个阶位,距离初地菩萨尚有三十三个阶位,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无数劫已满),八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第二无数劫已满),十信菩萨尚在即将进入三大无数劫的预备阶段哩!
因此,如果罗汉要想成佛,必须回小乘向大乘,从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来。但是罗汉 入了涅桀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几乎就跟佛道绝了缘,于是, 有的大乘经论,竞将小乘与外道相提并论而大肆贬斥。其实,如照法华经的观点,真的阿 罗汉,必定能够回小向大,法华会上的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从小乘人大乘的阿罗汉。 回小向大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从罗汉位上回人大乘,便得从 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种是曾经修过大乘法,后来退人小乘道的罗汉位后再进大 乘道,那就要连带他们先前修过的大乘位加起来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道 第七住的大乘位,后来退入小乘,证到罗汉果后再来进人大乘一样。大致说来,如果先曾 修习大乘法,退失之后再人大乘法,一念回心向上,即可进入初住位,或曾经已有深厚的 大乘基础,退失之后再人大乘,一念回心,即可证人初地以上的菩萨圣位了。当然,罗汉 回小向大,只是福业不够大乘的圣位,他们的慧业——解脱功用,决不会也连带著退人凡 位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 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阿罗汉有应受人天供养而 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应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号之一。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 遍知觉的意思;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遍知觉的意思;小乘的声闻缘觉,也都有 正觉或自觉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觉的痴呆汉了!现在且将五乘以其所得菩提(觉) 的程度别列表如下:
一、有漏界:
1、人天凡夫——不觉——轮回生死——有漏界。
二、无漏界:
2、小乘圣者-一正觉——自度生死。
3、菩萨圣者——正遍知觉——自度度他。
4、佛陀——无上正遍知觉——功德圆满。
另有一点,在中国传说中有关罗汉的生活形态,必须加以澄清。中国的佛教徒们,由 于发现中国的佛教史上,曾有寒山、拾得、丰干、布袋和尚等的傀异奇特;南泉斩猫、归 雕塑中,也就把罗汉的圣像,表现得仪态乖张,衣履不整,或者是暴牙裂嘴,面目可憎。 (注十六)
事实上,我们从小乘经律中所见到的罗汉生活,乃是最重律仪的,只有六群比丘(僧 中的捣蛋鬼),才会像中国传说中的罗汉那样。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 侮辱。
相反地,中国人心目中的菩萨,倒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呀!菩 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也随机摄化,往往化成各色各 类的身分。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罗汉必是出家的僧 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征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 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 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致于 损及佛法的声誉。
可见,中国的佛徒们,该把这个歪曲的观念,纠正过来了。
注十六:(一)康未京兆虾子和上,印心润山而混迹闽中,沿江岸拾虾蚬以充食,暮卧 白马庙纸钱中。五代梁世有布袋和上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 以上均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九O页)。(二)宋真宗时,婺州沙门志蒙 徐氏,衣锦衣,喜食猪头,言人灾祥无不验,呼人为小舅,自号日徐姐夫,坐化时遗言吾 是定光佛。奉其真身,祈祷神应不歇,世目之猪头和上——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四 十九册四02页)。(三)南北朝时有宝志大士,跣足锦袍,以剪、尺、镜、拂、柱杖、头 负之而行,儿童见者哗逐之,或微索酒,或屡日不食,尝遇食鳖鱼者,从求之,食吐水中 皆成活鱼。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六(大正藏四十九册三四六页)。
附注
注一:增一阿含卷六利养品:有一婆罗门劝佛至孙陀罗江侧沐浴除罪,佛以不与取、 杀生、妄语、心等告之洗罪。
注二:易经观卦之疏云:‘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
易经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注三:佛祖统纪卷十五有朋法师传:‘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朋)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日:‘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翁问:‘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日:‘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世语,兼解义为胜也。
注四:‘佛如医王,能治一切诸烦恼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华严经人法界品三十九之十六) 注五:参阅佛祖统纪青毒睡法门光显志t寓钱,条(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二三页)。
注六:参阅佛祖统纪巷兰+(大正藏四九册三o 0。--'0--页)弥勒年代亦有异说。 注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0(大正藏四九册二九七~三零二 页)。
注八:阿僧只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一。五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 则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注九:世界观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一‘世界名体志’。
注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混, 亦谓孟苟各得性之一面。
注十一:禅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别,不是理论的,乃就吾人所禀自然之理解,对禅所发 挥之态度而言耳。故性质温和者其言和,性质烈者其言峻,因其发言之和峻,禅风因之而 变,其禅风之相异,即禅之派别相异。故禅宗之派别在教理的区别上不若华严天台之明皙 也。
注十二: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日:‘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 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需修十六禅观,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禅则有浅有 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 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 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 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注十三:十诵律卷三八佛言:‘从今为破外道故,诵读外道书。’根本杂事卷六佛说: ‘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者,方可学习。’‘当 占三时,每于二时佛经,一时习外典。’‘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 外典。’
注十四:印度的佛梵相融:‘在佛教不但融摄三明之哲理,且将融摄阿阖婆吠陀之秘咒, 吠檀多之学者,亦将融佛于梵,以释迦为神之化身矣。’印度之佛教二。七页) 注十五:通事舍人刘勰雅为(昭明)太子所重,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石城石像碑 见存),深大同四年求出家,武帝赐名慧地——佛祖统纪卷三十七(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五一 页)
注十六:(tj)康未京兆虾子和上,印心润山而混迹闽中,沿江岸拾虾蚬以充食,暮卧 白马庙纸钱中。五代梁世有布袋和上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
以上均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九。页)。(二)宋真宗时,婺州沙门志蒙 徐氏,衣锦衣,喜食猪头,言人灾祥无不验,呼人为小舅,自号日徐姐夫,坐化时遗言吾 是定光佛。奉其真身,祈祷神应不歇,世目之猪头和上——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四 十九册四0--"页)。(三)南北朝时有宝志大士,跣足锦袍,以剪、尺、镜、拂、柱杖、头 负之而行,儿童见者哗逐之藤酒,或屡日不食,尝遇食鳖鱼者,从求之,食吐水中皆成活鱼。参阅佛祖统纪卷窿!矢。(大正藏四十九册三四六页)。
在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律师、论师
对于和尚、尼姑、居士,这三种名称的本意,能够清楚的
一、世间极成真实——是指随
一些思想偏狭的儒家学者,直到今天,尚在闭起两眼,力
上帝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有宗教的上帝,有哲学
在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律师、论师
对于和尚、尼姑、居士,这三种名称的本意,能够清楚的
一、世间极成真实——是指随
一些思想偏狭的儒家学者,直到今天,尚在闭起两眼,力
上帝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有宗教的上帝,有哲学